按照現在消費類市場的狀況,USB Type-C 將會是未來消費類電子產品和部分工業類產品主流的接口,如汽車電子將最先導入到應用,不過,在過去兩年時間里,關于 USB-C、Thunderbolt 3、USB 3.1 以及任何基于 USB-C 轉換器或連接線的功能,至今仍然存在十分混亂的情況,而且在蘋果生態中亦是如此,那么,USB-C 接口的產品如何區分或選擇呢?今天就來簡單說說,之前我們聊啦很多Thunderbolt 3相關的文章,今天我們再一起瞅瞅吧!畢竟這個是未來,還是多點了解畢竟好!
蘋果首次引入 USB-C 接口是在旗下首款 12 英寸的 MacBook 筆記本電腦上,當這款產品發布時,機身一側僅采用了唯一一個雙面可用的 USB Type-C 接口設計,此舉引發了業界的震驚,主要驚訝于蘋果又一次如此大膽的動作,按照蘋果官方的說法,MacBook 的 USB-C 接口充當電源、USB 數據傳輸、Display Port、HDMI 和 VGA 等功能,不過,這個集多種不同端口功能于一身的接口,本質上是一個 USB 接口,除了可以充電,其快速數據傳輸的速度并不快,最高可達 5Gb/s,其實這個速度標準,之前 USB 協會稱為 USB 3.0,后面才改成“ USB 3.1 Gen 1”,所以蘋果官方的技術規格中提到的“USB 3.1 第一代(Gen 1)”接口.
蘋果第二款采用 USB-C 接口的產品是 2016 年款 MacBook Pro。這個USB 接口實質上基于 Thunderbolt 3,也就是蘋果口中的“雷靂 3”接口,帶寬超高,數據吞吐最高可達 40Gb/s,因此速度更快,功能更強大,只需一根連接線纜或轉換器,即可輕松連接上現有的設備.
去年 10 月蘋果新推出的三款產品都配備了 USB-C 接口,其中新一代 MacBook Air 和 Mac mini 的 USB-C 接口基于 Thunderbolt 3,而 iPad Pro 則基于 USB 性質,而且是“USB 3.1 第二代(Gen 1)”接口,蘋果表示該接口實現了最高兩倍于上一代的高帶寬雙向數據傳輸速率,因此應該是真正基于 USB 3.1 標準的 10Gbps 的速度,說到這里,可能有些人感到混亂了,究竟 Thunderbolt 3 和純 USB 對于蘋果用戶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在此之前需要強調的是,USB Type-C 只是一種接口標準,設計上相比之前的 USB 接口更薄、可正反插、可擴展性更強,我們只要知道說術語上的叫法就是 USB Type-C 接口即可,并不代表任何速度或功能,它只是一個接口.
當 Thunderbolt 3 與 USB-C 接口整合之后,最高可達 40Gb/s 的數據傳輸速率,而如果整合的是 USB 3.1 接口,數據傳輸速度要么是 5Gb/s,要么是 10Gb/s,不管怎樣,這些速度都是通過相同的物理 USB-C 接口傳輸.
從2016年蘋果推出 MacBook、MacBook Pro,到 2018 年又推出了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這些設備都會標配一根 USB-C 的連接線, 事實上,現在無意間搞亂標配 USB-C 線混亂的機友真的不少,一方面很多連接線沒有任何規格標識,另一方面蘋果執著與純白色的連接線,這就讓用戶非常困惑,不清楚哪一些連接線具備怎樣的傳輸性能.
至少我們知道,為 15 英寸 MacBook Pro 提供 USB-C 連接線插入合適充電適配器時,額定功率可以達到 87W,并且可以適用于為 MacBook 和 13 英寸的 MacBook Pro 進行充電,因為這些設備充電時,無論是連接線還是適配器都都最會提供最低額定的充電功率。例如說,在使用 87W 的充電器和 60W 額定功率的適配器和連接線時,最高只會提供 60W 的功率。不過對于這些線纜的速度,大家就不必糾結了,可能一些機友已經很清楚,蘋果提供的 USB-C 連接線只能達到 USB 2.0 的傳輸速度,而達不到 Thunderbolt 3 的規范。其實這并不是蘋果有意為之,因為網上銷售的大多數高功率的 USB-C 連接線也只支持到 USB 2.0 的速度而已.
怎么說呢,過去擴展塢、底座或其他外設所配備的通常都是被動無源連接線,Thunderbolt 3 ,產品同樣如此,一是省成本,二是無源線纜簡單實用,相反,很多長度超過 50cm 的 Thunderbolt 3 線纜在連接設備時可能出現傳輸速度較慢的情況,這將導致在有高帶寬需求的情況下出現問題,例如外接 LG 5K Ultrafine 顯示器或多接口底座時,造成帶寬明顯不足。另外,短的 Thunderbolt 3 連接線,也就是外設配備的那根被動無源連接線,基本上是完全兼容 USB 3.1 Type-C 外設的,但正如前述,其長度對于某些用戶而言不是非常方便,超過 50cm 的 Thunderbolt 3 線纜,基本是有源的主動式的解決方案,一般無源被動式的長達 2 米左右的 Thunderbolt 3 連接線,最大傳輸速度只能達到 20Gb/s,而對于主有源的主動式 Thunderbolt 3 線纜,其傳輸速度一般可以達到完整規范,也就是最高 40Gb/s,不過,主動式 Thunderbolt 3 連接線一般不兼容 USB 3.1 Type-C,USB Type-C 接口的概念被主流接受是好事,很多人也很喜歡 Thunderbolt 3 連接線,畢竟只用一根線纜將能讓所有配件產品與電腦連接,而不是分開各種不同接口的線,但是,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購買一條真正合適的連接線依然是一場噩夢,在購買 Thunderbolt 3 連接線時,單單查看最高連接速度是不夠的,因為找到 40Gbps 這個數字并不難,但在很多長線的介紹里,并不會告訴你這條 Thunderbolt 3 連接線是被動式的還是主動式的。而且,即使你買的連接線到手了,也不能隨意亂丟、亂插,首先要做的還是貼上標簽或做標記,否則你自己有時也會忘記某條線纜的規范。很多人會問?就沒有通用的一根連接線嗎?畢竟用戶每次需要去弄清楚一根線的規格,然后再貼上標簽區分的做法非常麻煩,其實行業也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今年一月份的時候,英特爾推出了全新代號為“Titan Ridge”的 Thunderbolt 3 芯片,其中為周邊配件廠商準備的型號為 JHL7440 的控制器,不僅增加支持 DisplayPort 1.4,而且還改進了與 USB-C 的兼容性,能夠傳輸 USB 3.1 的信號,真正實現一條 USB-C 線走天下,但這樣的線可能還要等等才能大批量被市場接受.
那么,當前對 USB-C 連接線選擇糾結的用戶,應該怎么做呢?下面提供一些小建議,對于外置儲存,其實很多玩 NAS 的機友應該知道,即便是自己的小型 RAID 陣列,對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也沒有那么高,畢竟最高 1Gbps 的千兆局域網也都滿足了。所以,選擇被動式的 Thunderbolt 3 長連接線完全沒有問題,盡管最高才 20Gbps 的速度,運行也十分良好了,同時,這根被動式 20Gbps 的 Thunderbolt 3 長線也適用于其他使用 USB 3.1 Type-C 接口移動硬盤、光驅和打印機等外置配件。不過,如果你使用的是 SSD 固態硬盤來組 RAID,或者是需要連接基于 NVMe 協議的外置儲存,或者是 eGPU 外接顯卡,就需要購買 40Gbps 的短線或主動式長線了。如果你平時使用的只是 USB 3.1 Type-C 標準的外設,那么可選擇性就很多了,不需要購入費用昂貴的 Thunderbolt 3 連接線,例如說,你可以為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準備一根 USB-C 3.1 Gen 2 的線纜即可,已經可以滿足供電和大部分的外設連接需求,因為這種線基本額定功率可以達到 100W,同時速度可以達到 10Gbps,而且還可以很長
最后要說的是,現階段很多高速 Thunderbolt 3 長線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大多缺乏對 USB-C 3.1 的兼容。而一般無源被動式的 Thunderbolt 3 線纜,短線一般都能保持最佳性能,并且幾乎能與 USB-C 3.1 兼容,總之,與其他采用USB Type C接口的硬件不同,擁有Thunderbolt③光環的USB Type C接口的插頭或端口上都會印有①個小閃電,可以用來識別Thunderbolt③.
|